一、时代维度:******“青年观”的形成条件
(一)国际层面
第一,意识xt斗争加剧。一是美国的“和平演变”战略从来没有停止。冷战时期,美国为了瓦解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制定了“超越遏制”战略,并利用价值观渗透、贸易封锁等手段,西化、分化社会主义国家,企图促使它们向西方靠拢,向资本主义“和平演变”。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中央情报局制定了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十条诫令》,意在通过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的渗透,影响社会主义国家青年,并且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制造各种矛盾,通过虚假的信息,攻击无产阶级执政党,最终达到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从外部原因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是西方国家推动的“和平演变”;从内部原因看,以苏联为例,苏联共产党内部形成了特权阶层,他们脱离群众,养尊处优,腐败成风,更重要的是,他们放弃了马克思主义对意识xt领域的指导地位,放任意识xt多元化,导致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甚嚣尘上。
冷战结束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在继续推动“和平演变”,他门将“和平演变”换了件外衣,变为“颜色革命”。
******曾指出:“毛泽东同志早就说过:‘帝国主义说,对我们的第一代、第二代没有希望,第三代、第四代怎么样,有希望。帝国主义的话讲得灵不灵?我不希望它灵,但也可能灵。’现在算起来,在校高校学生大概就处在第三代、第四代这个范围,以后还有第五代、第六代以及十几代、几十代人的问题。争夺青少年的斗争是长期的、严峻的,我们不能输,也输不起。我们一定要警醒!”
当前,全球化进程增进了各国思想文化的交融,增强了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拓宽了广大青年的眼界,但也加剧了不同文化与思想之间的交锋。这为我国意识xt安全带来了潜在的隐患。可以说,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从经济层面看,经济全球化有利的一面是让我国的商品出口更加便利; 不利的一面是美国可以通过 “美元霸权” ,控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同时,美国等西方国家还会通过商品,让发展中国家的青年从被动接受其消费文化,到模仿其消费方式,再到逐步接受其消费观念、生活理念、价值观念。
从文化层面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全球化进程,大力输出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把“文化全球化”变成美国文化或西方文化的“同质化”,逐渐实现“文化西方化”“文化美国化”。
从政治层面看,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强势的话语权,大力宣扬所谓的“普世价值”,进而迷惑发展中国家的青少年。
1988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1999:不战而胜》写道:“当有一天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 2019年, 美国前国务卿迈克· 蓬佩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a&m大学 (德州农工大学)进行演讲时毫不避讳地说:“我曾担任美国中央情报局(cia)的局长。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美国政府一直没有放弃颠覆中国政权。
二是网络成为意识xt斗争的主战场。2024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2年12月新增网民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
网络空间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进行日常交流的主要平台。同时,网络空间作为信息传播、知识交流、文化互动和政治表达的重要载体,已成为意识xt斗争的主要阵地。可以说,网络世界的意识xt斗争所争夺的重点就是青少年。所以,******特别强调,网络“这个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
第二,人才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资源。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
2013年,欧洲议会通过“地平线2020”计划,欲用1000亿欧元推动未来7年欧洲研究与创新,重点开展信息通讯技术、纳米技术、生物技术和空间技术、清洁能源、绿色运输、气候变化等方面的研究。
2016年, 日本内阁会议通过了 《第五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 (2016—2020) 》 ,提出未来10年,日本将大力推进和实施科技创新政策。
2020年,美国国会两党合作的中美科技关系工作小组发布了一份政策报告《美国的科技竞争新战略》,意在为美国政府提供宏观的政策目标与具体的咨询建议。2022年,美国出台《2022芯片与科学法案》,该法案共1000多页,涉及价值约2800亿美元,主要包括两大计划,第一个计划是半导体行业资助计划。向半导体行业提供约527亿美元的资金支持,并为企业提供价值240亿美元的投资税抵免,鼓励企业在美国研发
以上文章来源于互联网,仅供学习参考,请勿照搬抄袭。如有疑问,请联系本站客服。
如需阅读全文或下载源文档,请您点击网站右上角登陆按钮进行登陆,不便之处,还请谅解。
(文本君·搜搜文稿)